对于初入生物医疗领域的科研新手而言,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科研看起来如此高深莫测。这篇论文让我感到无从理解,而那些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的前辈们更显得遥不可及。作为一个只懂一些本科阶段知识的小白,我真的能在这样前沿的领域中做出贡献吗?”这种“智不配位”的感觉在新手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们总觉得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不熟悉使他们无法胜任如此高端的工作。
然而,实际上,进入科研领域并不需要在一开始就具备所有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研新生究竟是应该先打好知识基础再投入研究,还是应在摸索中学习?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边做边学才是科学研究的正确姿势,除非研究者的基础极为薄弱,需要特别补足。
科研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
生命科学的研究者明白,科研不是闭门造车。仅凭个人的理解是无法取得突破的。科研需要不断学习与吸纳同行的观点与发现,同时结合自己对特定课题的理解,通过这些,才能提出新见解或更优解决方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尊龙凯时“新知识”。
如果只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的进展与发现,很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甚至重复他人的研究成果,无法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单纯地学习基础知识对于科研的直接收益并不大。与此同时,许多教材中的理论早已被后来的研究更新或淘汰。
开展科研促使知识的积累
凡是科研工作者都能体会到,带着问题学习的效率往往最高。从课本知识、软件应用到特定实验方法,只需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查找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是最有效的。
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多是具体问题,此时进行针对性学习便能显著提高效率。与其泛泛而学,不如集中精力解答眼前的疑问。以我本人为例,大学时我曾花费三个月学习一个生物医疗软件,但效率低下,只学到基础操作。然而在研究生阶段,由于课题的需求,我在一天半内便基本掌握了该软件,成效显著。
基础知识量化的难题
关于基础知识的多少,很难量化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具体课题对知识的要求各不相同,而科学技术发展几百年来,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大量经典理论。对于刚进入科研的新手,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
此外,研究生通常在新学期不久后便需准备开题答辩,导师对研究进程的要求也通常较高。因此,在研究生阶段,边做边学是兼顾效率与可行性的优选策略。
适当的基础知识补充
不过,对于完全陌生或领域基础薄弱的研究生,建议先集中精力补足相关基础知识。切记,基础知识的学习应有方向,若面对新课题感到力不从心,建议与导师讨论,划定学习重点,同时阅读几篇优秀的综述论文,尽快建立对该领域的认知。
尽管扎实的基础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为理解新事物提供支持,但对于研究生来说,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毕业的时间压力,边做边学通常是最佳选择,能够兼顾科研效率与实际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