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日益有效和普及,HI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正逐步从与艾滋病相关的机会性感染转向心血管疾病、癌症与其他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基于血浆蛋白组学数据,精准鉴别与AIDS及NCDs相关死亡的蛋白标志物,未来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实现对HIV感染者死亡风险的动态监测与早期识别,从而能够及时并有效实施精准干预,改善预后并减少死亡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何纳教授课题组联手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台州HIV感染与衰老前瞻性研究队列(CHART队列),系统探索了HIV感染者中与AIDS及NCDs相关的死亡特异性蛋白标志物。这项研究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57)。
研究团队采用了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基于台州CHART队列,选取126例HIV死亡病例和16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存活HIV感染者,另有152例HIV阴性社区对照,利用Olink PEA技术的Target 96 Organ Damage panel进行了血浆蛋白组学检测。通过LASSO回归、逻辑回归及ROC分析,研究共识别出12种与HIV感染者死亡显著相关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其中,6种(SIRT5、PPM1B、PSMA1、GALNT10、VEGFC和PTN)特异性地与NCDs相关死亡关联,2种(RCOR1和SERPINA9)特异性地与AIDS相关死亡关联,另外4种(CA12、CA14、RARRES1和EDIL3)则与两类死亡均显著相关。
研究发现,HIV感染者的器官损伤相关蛋白在HIV死亡病例与存活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与HIV存活者相比,HIV死亡病例中有54种蛋白显示差异表达,其中39种上调,15种下调。研究进一步以维恩图方式直观展示了与非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及癌症相关死亡的器官损伤蛋白的重叠情况:RCOR1和SERPINA9是艾滋病相关死亡特有蛋白,SIRT5、PPM1B、PSMA1、GALNT10、VEGFC和PTN则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特有;此外,共享的蛋白包括RARRES1、EDIL3、CA12、CA14、SIRT5、PPM1B及PSMA1。值得注意的是,RARRES1、EDIL3、CA12和CA14是艾滋病、非传染性疾病及癌症相关死亡的共有蛋白。
基于课题组在云南省德宏州建立的HIV感染者队列,成功进一步验证了三种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还发现,这些蛋白标志物与传统NCDs相关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P<0.05),表明它们有助于补充传统NCDs进展风险模型的潜在可能性。研究建立的蛋白标志物组合模型在预测NCDs相关(AUC=0.970)及AIDS相关(AUC=0.960)死亡风险时均表现出优于传统标志物模型的卓越性能。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HIV感染者终末期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在这一领域,尊龙凯时致力于促进生物医疗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动HIV感染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